作者:谢人杰
中国物流行业正站在“降本”与“提智”的双重拐点上。当电商增速见顶,人口红利消退,“如何用更低的成本、更高的效率完成货物其流”成为所有玩家必须解答的终极命题。智慧物流,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,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选项。
10月14日,长安凯程与京东物流的战略合作,正是这样一场恰逢其时的“双向奔赴”。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联姻,更是为中国智慧物流的未来,投下的一枚重量级砝码。
政策与技术撬开千亿市场缺口
过去十年,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大多集中于“节点”效率提升。无人仓、分拣机器人、无人机配送……这些节点如同散落的明珠,虽璀璨却未能串联成链。物流的全链条——从出厂仓到干线运输,再到城市配送和最后一公里——仍存在大量依赖人力、决策孤岛、数据断点的问题。
行业共识正在形成:物流的竞争,已从“单点技术”的竞争,演进为“端到端体系效率”的竞争。未来的智慧物流,需要一个能够感知、决策、执行并不断自我优化的“有机体”。
2025 年 2 月,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通知明确提出,要通过打通 “信息孤岛” 将社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。这背后是紧迫的行业现实:中国物流成本占 GDP 比例仍达 14.4%,比欧美发达国家高出 2-3 个百分点,而汽车产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例更是高达15%以上,远超日本的5%。
技术突破正在加速填补效率鸿沟。随着新能源车成本下探与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成熟,2025 年智慧物流车市场迎来爆发期。这类车辆能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运营,通过智能调度将路径优化效率提升 30% 以上,人力成本降低 40%。京东物流的实践更具说服力:其 2024 年营收达 1828 亿元,依托超 5000 项专利技术(其中自动化专利占比 60%),已实现仓储环节 90% 的自动化操作。业内预测,到 2030 年智慧物流车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,年销量达百万辆级。
国家队遇千亿巨头的优势互补
这场合作的本质,是央企制造力与民企生态力的双向赋能。
长安凯程:带着“制造底蕴”与“央企资源”入场。
作为长安汽车集团旗下的商用车品牌,长安凯程是名副其实的“造车国家队”。41年的制造经验,意味着其对可靠性、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在长安汽车升级为一级央企后,长安凯程获得了更强大的资源背书和战略定力。
京东物流:握着“场景富矿”与“数据宝库”需求。
京东物流则代表着中国电商物流的顶端生态。它不缺场景——从亚洲一号的智能仓库到城市配送站点,再到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网络;它也不缺数据——每天数以亿计的包裹流转,沉淀下最真实的路径、时效和成本数据。这些是打磨和验证智慧物流车最宝贵的“试炼场”。
这种互补性远超简单买卖关系。正如京东物流在理想汽车合作中实现的 “电池包入厂零延迟”,长安的制造精度与京东的场景颗粒度结合,将产生 1+1>2 的效应。
重构 “车路云仓” 新范式
这场合作之所以引人瞩目,在于它超越了寻常的商业合作,触及了更宏观的层面。
其一,是“能力互补”,更是“范式创新”。
传统的车企与物流公司的合作,通常是“甲方提需求,乙方造车”的采购关系。而此次合作,从一开始就是共同定义产品、共享技术成果、共建运营生态。长安凯程强大的整车能力满足深度定制需求;而京东物流的真实数据反馈,又能反向驱动长安凯程进行技术迭代和产品优化。这是一种正向循环的“飞轮效应”。
其二,瞄准的是“社会物流总成本”这个宏大目标。
一个常被引用的数据是: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约为14.4%,显著高于发达国家。这中间每一个百分点的下降,都意味着巨大的社会财富节约。双方的合作,正是要通过技术手段“拧干”物流环节中的水分。智慧物流车通过算法优化路径,减少空驶和拥堵;预判性维保,降低停工风险……这些微观效率的提升,最终将汇流成宏观成本的下降。
其三,“国家队”的入场,意味着战略定力与长期主义。
智慧物流车的研发投入巨大,商业回报周期长。民营资本往往面临短期盈利压力。长安凯程作为“央企战队”的一员,能够以更长期的视角进行战略投入,耐得住技术孵化的寂寞。这与京东物流需要稳定、可靠、前瞻性运力保障的诉求不谋而合。这种结合,为高风险、长周期的硬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的“试验田”和“避风港”。
人汽观察:
长安凯程与京东物流的这次携手,是一次“制造力”与“供应链”在时代浪潮下的同频共振。
长安凯程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“制造商”。它的目标,是升级为“智慧物流运力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”。这意味着其商业模式将从一次性的车辆销售,扩展为“车辆销售 + 技术平台输出 + 数据服务与生态运营”的多元化收入结构。未来,它可能不仅向京东提供车辆,还可能向其他物流公司输出基于此次合作验证的“长安标准”智能驾驶套件或运营系统。
对于京东物流而言,这则是其构建“下一代物流基础设施”的关键一步。当运力变得高度智能和可控,其整个供应链的弹性和反应速度将得到质的飞跃。这不仅是成本的降低,更是服务体验和商业模式的革新。
在硬科技驱动的产业升级深水区,任何单打独斗都难以穿透复杂的商业与技术壁垒。唯有打破边界,让懂制造的人与懂场景的人坐在一起,才能共同打造出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智慧物流新范式。
